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荷兰首都及最大的城市,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时的渔村。人们曾在附近阿姆斯特尔河上建筑水坝,这也正是阿姆斯特丹名字的由来。17世纪是阿姆斯特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和银行业中心。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低于海平面的城市,市内共有160多条运河水道和1000余座桥梁,拥有独特的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的景观。同时软毒品、赌博、嫖娼、同性恋的合法化,也使这座城市成为了开放和包容的代名词,吸引着好奇的人对它一探究竟。
我们充分利用了Benelux Youth一日通票,早晨从比利时布鲁日出发后,一路先后去了鹿特丹,小孩堤防和海牙,最终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赶到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
晚上快九点,走出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的时候天还没黑。火车站正对着一座大桥,桥下停靠着很多游船。我们先在桥头的一个旅游服务亭里买了可以随上随下的游船票(20欧/人),然后继续步行前往青旅。
我们预订的青旅叫 Shelter City,离火车站不远。大概因为边上就是红灯区,旅馆为了安全起见管理比较严格,大门紧闭,必须先出示专门的纸条门卫才会放你进去。另外,荷兰真是个挺贵的地方...16人间里的一张床位就要30多欧了(天哪,16人间!)。我们在走廊里看到好些说中文的阿姨们...这种年纪组团出来玩竟然还要挤青旅,估计附近的宾馆价格应该是相当吓人。

次日上午八点多在青旅里吃早餐的时候又看到了那些阿姨们。她们还凑过来找我们聊了会儿天 —— 原来是来自台湾的旅行团。

九点出门。青旅就挨着新市场广场(Nieuwmarkt),这里也算有个小景点,叫过磅房(De Waag)。这个建于1488年的过磅房曾是护城墙的一部分,原名为圣·安东尼门,1614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这座门楼便改建为过磅房和行会总部。

青旅的背面就是“红灯区”了 —— 这恐怕是大家提起阿姆斯特丹第一个会想到的地方...它位于旧城区Oudezijds Voorburgwal和O.Z.Ahterburgwal两条运河两岸,连绵十几个街区,曾是海员们寻欢的场所。
我们走去游船码头的这段路理论上都是属于红灯区,不过白天沿街所有的店都门窗紧闭,一路冷冷淸清啥都没有。

路上经过了老教堂(OudeKerk)。这座1306年为水手守护神圣尼古拉斯而建的老教堂是阿姆斯特丹历史最悠久的教堂。据说教堂内部有着独一无二的中世纪装饰风格,然而它现在还和红灯区一起沉睡着,要下午一点才开放。


一路边走边拍,磨磨蹭蹭到快十点才到火车站前的游船码头。

这游船看上去还有点逼格:皮质座椅,中段敞蓬,每个座位都配有音箱,里面传出的声音飘渺遥远,颇有情调。

我们打算先坐一圈蓝线。出发喽!

位于港口区的奥斯顿堡曾经是荷兰海军的军火库,现在这里被改成了荷兰国家海事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17世纪航海艺术和文物珍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停泊在码头上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船只“阿姆斯特丹号”的复制品是博物馆的最大亮点。



建于1671年的玛赫丽桥(Magere Brug)是横跨阿姆斯特尔河唯一的一座木制吊桥。它的桥身为白色,长约80米。此桥的名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由一对姓玛赫丽的姐妹捐建;二是荷兰语中“Magere”意为“瘦小”,正好形容这座狭长的桥。





大约十一点半,这艘游船完成了蓝色环线回到火车站,变为了绿线(大概是担心司机老开同样的路线会太无聊吧...)。正好,我们不用换船了,可以赖在上面跟着绿线继续游览。
绿线会路过电影博物馆(Filmmuseum)。这座落成于2012年4月4日的建筑俗称“眼睛”,是阿姆斯特丹的新地标之一。


绿线在阿姆斯特丹郁金香博物馆(Amsterdam Tulip Museum)旁有一站。这家创建于2004年的博物馆是唯一一家讲述当年荷兰“郁金香热”的机构。

我们的目标是郁金香博物馆边上的西教堂(Westerkerk)。西教堂位于皇帝运河与王子运河之间,是一座新教教堂,建于1619年,并于1631年圣灵降临节当天开放。它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的教堂,其尖顶高85米,尖顶上装饰着马克西米连一世的皇冠。
晚年凄凉的大画家伦勃朗逝世后,和幼子同葬在这座教堂里(不过在90年代初的整修期间,大量尸骨曾被掘出迁葬,其中很可能也包括了伦勃朗的遗骸)。另外,1966年3月10日,荷兰贝娅特丽克丝公主(后来成为荷兰女王)与德国外交官克劳斯·冯·阿姆斯伯格的婚礼也是在这个教堂举行的。




教堂里似乎正在进行排练。

围观了一会儿管风琴演奏,我们十二点半离开西教堂。

西教堂毗邻二战中安妮·弗兰克和家人躲避纳粹迫害时居住的公寓。除父亲外,安妮本人及其全家最终都被纳粹所杀害。安妮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她两年的避难生活。《安妮日记》后来在阿姆斯特丹发表,引起轰动。如今,这个故居的布置保持了书中原样,这个避难所成为了著名的反法西斯和种族主义博物馆。
我一直以为安妮躲避的密室应该在一个破旧的阁楼之类的地方,没想到竟然是一栋外表如此现代的公寓。唔,我也没想到这个地方如此的热门,除了巴塞罗那的圣家堂和罗马的梵蒂冈博物馆,我还没在欧洲其他地方见过这样长的购票队伍...


我一向对文学作品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作家故居之类的通常不在我的行程单上。尤其是竟然要排这么长的队!果断放弃。
看了看游船的时刻表,我们还有点时间在附近稍微逛一下。



路过一家快餐亭,里面似乎有卖鲱鱼。之前从攻略上就听说了鲱鱼是荷兰的一大饮食特色 —— 只要是不辣的特色食物,我还是很有兴趣试一试的!

果断杀进去,买了一份盐渍鲱鱼,味道相当不错。

我们按时刻表在码头左等右等也不见游船 —— 算了,步行吧。从地图上看这里离水坝广场并不算太远。
水坝广场(Dam Square,音译的话叫“达姆广场”)是阿姆斯特丹的心脏地带,也是阿姆斯特丹历史的发祥地。1270年这里修建起了阿姆斯特尔河上的第一个水坝,直到1858年后流经此处的河汊才被填平,成为现在的广场。

从西教堂走了大约20分钟,我们看到了位于水坝广场的新教堂(Nieuwe Kerk)。1408年,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原有的老教堂不敷使用,乌德勒支主教批准阿姆斯特丹成立第二个本堂区。1421年和1452年,新教堂两次遭遇大火,在1645年几乎完全烧毁。此后重建为哥特式建筑,19世纪又添加了不少新哥特式元素。
1815年以来,荷兰的历代国王和女王都在此举行加冕仪式。荷兰现任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婚礼和加冕大典均在此举行,所以也被称为王位加冕堂。

毗邻新教堂的就是阿姆斯特丹王宫(Paleis op de Dam)了,它是荷兰王国的四座王宫之一,根据国会法案由贝娅特丽克丝女王使用。这座王宫兴建于17世纪荷兰的黄金时代,最初用作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后来成为路易·波拿巴的荷兰王宫。由于建在湿地之上,王宫的石砌地基由埋于地下14-16米的13659根木桩所支撑,因此被称为“木桩上的宫殿”。

水坝广场东侧,正对着王宫有一座高22米的白色纪念碑,建于1956年,以怀念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亡灵。每年5月5日女王会来这座国家纪念碑参加二战停战纪念仪式。

离开水坝广场,我们一路暴走,想争取去荷兰国家博物馆看一看。







唔,虽然计划是一路暴走...不过我们沿途还是忍不住东逛逛西逛逛了...于是走到荷兰国家博物馆的时候已经没剩多少时间了。

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museum)是荷兰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于1885年对外开放。博物馆以收藏荷兰“黄金时代”的作品著称,镇馆之宝包括伦勃朗的《夜巡》和维米尔的作品等。

哎,这次太匆忙了,下次来阿姆斯特丹再说吧。我们确实必须搭绿线赶回火车站了。

4点多游船回到火车站。车站边上就是罗马天主教在阿姆斯特丹教区的中心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我们也没时间进去参观了...

一路小跑地回青旅。路过了老证券交易所。这个1602年成立的交易所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当年东印度公司就是在这里上市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支股票。

到青旅抓紧时间给手机充电,同时跑去外面的新市场买了一点水果。十分钟后拖着行李再一路小跑回火车站(真的要来不及了...)。
24小时内的第N次来到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这个新哥特式风格的砖红色建筑是建在三个人工岛屿上,共有8687根柱子支撑。1889年10月15日就正式启用了。

哎,矿泉水也没来得及买,明信片也没来得及寄,就这样仓促地要和这座热闹喧嚣的城市说再见了。下午5:41,我们有惊无险地登上夜车 CNL 40447,准备开启北欧的行程。